“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”
在百合网成立之初,田范江也做过一个小型的调研会,讨论的主题是:你是否愿意在网站上寻找自己的配偶?在被调查者中,大部分人表示愿意来尝试一下,因为至少多了一条途径。
“网络就是一个平台,他提供了一个你认识更多人的机会,”27岁的梁玉说,“也许你要找的人就在其中。” 此时,她正坐在车里用电话联系今年6月份婚礼的诸多事宜。旁边开车的就是她未来的老公。他们就是通过百合网找到了对方。
2004年10月,从失恋中恢复过来的梁玉决定继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。她选择的途径就是网络。
而在过去,中国人习惯于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寻找缘分。亲缘多数依靠父母或者长辈介绍,地缘凭借邻居牵线,而业缘主要是同事和同学之间互相介绍。在1960年代的公园、1980年代的咖啡馆,两个陌生男女在牵线人的陪同下见面,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。
10年前,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,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婚姻媒介中的作用已明显减少了,比例从1966年前的57.7%降为1987年后的41.0%。而业缘关系和社交关系充当红娘的趋势日益明显,其中同学从5.0%上升到14.8%,同事、朋友更是从28.3%增加到44.3%,成为月下老人的主体。
但是10年后,梁玉则拒绝这两种方式。因为父母介绍的,更注重是否门当户对,“我需要的是感觉”。
而在朋友圈子里寻找似乎也不太合适,“朋友的圈子就是玩的,如果是好朋友,不会谈感情,谈感情朋友都没得做。”她说。
在碰到现在的老公前,梁玉在若干个交友网站发布过个人信息,其中先后见过6个网友,“要不一见面就‘见光死’,要不相处一段时间没感觉,就分开了。” 梁玉说。其间,她还碰到过一个感情骗子,职业是网球教练,长得很帅。“但是一见面,你就知道他的目的不是来择偶的”。
去年6月,梁玉注册为百合网的会员,通过心理测试,她发现一个会员与她匹配度达92%。于是她就下意识的和这位会员打了一个招呼,并开始在网络交流。“我们一开始就是聊彼此的基本情况,就象见面后的自我介绍。”
梁玉发现,对方以前是军人,“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职业。”而且两人都有留学的经历。聊天的感觉越来越好,他们决定见面。
“一见面我们就发现对方就是彼此要找的人,” 梁玉说,“那种感觉是没办法描述的。”
在带男朋友回家之前,梁玉很坦白地向母亲交代,双方是通过网络认识的。母亲刚开始很担心,“她认为网上的都是骗子,但是我告诉她我们不一样。”后来梁玉还是说服了母亲,带男朋友回家,没想到母亲对他很满意。
网络的虚拟性的确让长辈们放心不下,“谁能相信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呢?”在紫竹院公园替自己35岁儿子相亲的王阿姨说。很多关于网络骗局的报道让他们对网络充满不信任感。
在北京,每周二、周六在紫竹院公园,每周四、周日在中山公园,都能看到几百位父母聚在一起替儿女相亲的场面。
但子女却不认同父母的观点,“网络就是一个平台,如同现实生活一样,好坏都存在。”王小艳说。在她的朋友中,有不少朋友是通过网络认识的,而她的好几个朋友也是通过网络找到自己的恋人。
“当网络对于他们来说是真实的、甚至比电话还真实的时候,这也许就是我们的机会。”田范江说。